金管會繼2019年第一波所指定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國泰世華商業銀行、台北富邦商業銀行、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及合作金庫商業銀行為我國系統性重要銀行後,昨(24)日宣布再新增第一商業銀行成為國內第六家大到不能倒的系統性重要銀行。
金管會指出,為確保銀行體系健全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並強化我國具系統重要性銀行之風險承擔能力,以降低其如發生經營風險對金融體系之衝擊,將與中央銀行、財政部及中央存款保險公司,成立工作小組針對入列我國系統性重要的六間銀行強化監理,措施如下:
機構自被指定之日次年起,分4年平均提列2%額外法定資本要求及2%內部管理資本要求,並向主管機關申報「經營危機應變措施」及每年辦理並通過2年期之壓力測試。
同時,第一銀行表示,內部從11月起已開始進行各種相關的情境模擬,以提出因應措施;目前一銀的資金動能在三年內無虞,但2024年會有資本缺口,初步規劃以「股利政策的調整」及「透過業績考核提高資本節用」為兩大調整方向。其中,第一銀行副總經理蔡淑慧表示,股利政策會透過降低現金股利,以增加股票股利比重,加強普通股權益的累積,進一步強化資本結構。
【何謂系統性重要銀行(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
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的概念源自於2008美國金融風暴後,當時規模極大或具關鍵性重要地位的金融機構,並未提列充足的資本緩衝(Capital Buffer)以預防未來風險,導致為避免該企業倒閉後,其產生的連鎖反應可能會為社會造成更大傷害,需要政府介入,產生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TBTF)的情況。
爾後,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FSB)會定期公布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 G-SIBs),同時,各國為求縮小金融機構的系統性風險,亦會公布國內系統性重要銀行(Domestic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 D-SIBs)的名單,針對名單上的金融機構會要求提列更高標準的資本緩衝。(邱子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