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愛吃又重吃,每年餐飲業營業額高達7000億台幣,但今年受到世界公衛危機影響,餐廳來客數大幅銳減,業者也看準像是外送、行動支付等趨勢,興起一股數位轉型浪潮。不管是一條龍整合,從消費者到店家端都可以達到「零接觸」,或是沒有實體店家,專門靠線上訂單的「幽靈廚房」,都大大顛覆傳統餐廳的經營模式。請看非凡新聞獨家的專題報導。
台灣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但2020年這場世界公衛危機,讓大家似乎對於「吃飯」這件事,現在必須以安全為先。
僅管台灣看似狀況趨緩,但許多消費者變得比以往更講究,這對每年營業額高達7000億台幣的餐飲業來說,開始迎來新挑戰。
非凡新聞記者 柯幸宜:「許多民眾為了怕群聚,都會減少外出用餐的機會,但是靠著一站式的餐飲系統,我可以在我每天使用的通訊軟體上,輸入想要吃的餐飲類別,接著線上點餐取餐,既可以達到零接觸,又能夠吃到想吃的美食。」
店員:「這是您的餐點謝謝。」
來到火鍋店,只見店門口大大佇立一台自助點餐機,從點餐到取餐,現在人與人之間不再需要面對面。
肚肚執行長孫和翊表示:「零接觸商機我們覺得,可能從line直接導流進來,或者像是UBER,或者像是其他系統,就直接導流到我們的系統,然後最後結帳的時候,再透過line pay、或者街口pay,這些方式直接付掉。」
零接觸的經濟模式,在疫情間猛爆成長,看準餐飲業者為了讓民眾安心,行動支付需求大增,肚肚內部數據就顯示,從原先的31.2%,大幅提升到63.7%,做為整合餐飲系統的新創業者,自然嗅到商機。
孫和翊說:「我覺得危機就是一個轉機,就是說像2003年SARS的時候,造成電商化,就是像是零售購物的電商化,那我一直堅信說,餐飲有一天會變成電商化,那或許就是在2020年這一波,加速了餐飲的電商化。」
民眾找餐廳,現在會先上網爬文看評價,接著可以線上排隊點餐,付款再利用行動支付,全靠一支手機就能完成,這樣的場景越來越普遍,但是對規模較小,或比較傳統的業者來說,該如何在這波浪潮中華麗轉型?
孫和翊發現:「傳統的業者,如果是傳統的POS機,它一台可能就是三萬到四萬塊,非常的高昂,那我們因為是賣軟體系統的,所以我們就覺得,資助它(業者)iPad的話,可以讓它(餐廳)在疫情的期間,可以讓它們更快的去度過這個難關。」
主動提供iPad,幫助業者降低轉型成本跟門檻,更透過一條龍方式,讓消費者和店家更快速,更完美進行串連,但除了整合服務,這次公衛危機來勢洶洶,現在還出現另一種,沒有實體零售門市,主要與App或外送平台合作的「幽靈廚房」,也成為疫情期間竄紅的趨勢。
沒有人來人往外場服務,接到單後廚房快速製作餐點,等待外送人員取餐,一切過程既簡單又有效率,似乎和我們傳統對餐廳的想像,有些不同。
Just Kitchen資訊長林效誠點出:「在雲端廚房的部分,跟傳統的餐飲不一樣,就是它可以在發展上,是很快的一直建立下去。」
幽靈廚房讓餐點從製作到出餐,準時又有效率,背後靠的就是廚房顯示系統KDS,先擬定排程,排定廚師煮菜順序,讓後場也變得自動化。
益欣執行長 康惠媚認為:「因為大家(客人)都不想等很久,那餐期進來,或者是說可能它要批次做,同樣都是做炒飯的,為什麼那桌先來這桌沒來,或者是我在線上已經等了那麼久,為什麼都沒有到,廚房就很像一個工廠一樣,它其實是需要效能的,那效能的話,包含我們講的稼動率,它也很重要,產能利用率很重要。」
不再需要高昂裝潢成本,透過系統靈活彈性調整菜單,多樣化的餐點品質,也累積了一定客群,顛覆傳統餐廳的經營模式。
康惠媚說:「確實這個疫情會改變一些習慣,就是說疫情過後,我覺得大家對於說,聚集在餐廳裡面用餐,會有一種厭惡感。」
當餐飲業走向科技化,台灣人愛吃、重吃,市場本來就百花齊放,似乎也預告了線上化是另一個新戰場,只是當消費習慣改變,如何在公衛危機過後,還能持續穩定客流,也成為業者必須思考的方向。(記者柯幸宜、林家弘/台北採訪報導)